港籍政协委员倡言建立大湾区科创协调机制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资料图: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中新社广州1月27日电 (沈钊)随着广深港高铁开通以及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便利,多名香港委员27日在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建言,要建立起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科创协同机制,发挥湾区内产业结构多元化的优势。
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时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颖恒表示,港珠澳大桥以及在建中的深中通道将有力地联通港澳及珠江两岸区域,建议在深港之间的河套地区打造深港科创中心,同时在珠江西岸打造新兴产业经济带,将需要低土地成本、低工资成本的企业搬迁到珠海、中山、江门等地,让大湾区各个城市在接下来的科技创新中各司所长。
“科技创新是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引擎,其关键点在于人才的流通。”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未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至颖建议,大湾区应该更加开放、包容,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过来,“如果大湾区能够实现港澳人才在内地的办公、居住、税务等与在香港相类似,那么一定会有更多的港澳人才愿意到内地来。”
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中国商会创会会长陈丹丹就香港青年入粤创业、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提交了提案。陈丹丹表示,如果能够通过协会、联盟等方式对大湾区内的人才进行协调,合理分配人才资源,湾区内各领域的科技创新将获得更快发展。
陈丹丹还提议,要在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一带一路”物流贸易区块链委员会、“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仲裁中心、大湾区国际结算中心等,利用行政化的、电子化的手段,利用大数据对湾区内的科创产业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
据悉,2018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粤港澳人才交流合作,加强粤港澳项目及平台合作,推动粤港澳创新要素互联互通。
1月23日,大湾区内首个博士后公共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在广州南沙揭牌,该中心不仅实现了高精尖科研设备在大湾区内的共享,还为新的项目和设想提供线上线下的人才征集,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湾区内人才的跨地域、跨专业协调。
当前,港澳青年在粤创业已屡见不鲜,对此,来自香港的广东省政协委员郭永亮建议,广东与港澳地区应该尽快成立港澳青年在内地创业的官方协调小组,同时应该成立相应的委员会,更有针对性地吸引港澳青年到内地进行不同领域的创业;实施港澳青年创业的体验计划等。(完)
免责声明:
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