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成192个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
北京建成192个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 就近养老需求广泛 但公共资源投入不足仍存短板
养老
本报讯(记者 蒋若静)昨天上午,第八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开幕,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分享了北京的养老成果。北京“三边四级”就近养老服务布局已经基本形成,已扶持建设275个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累计建成运营192家。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北京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364.8万人,占总人口的16.9%。目前本市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共有4.6万余人,占常住老年人口(364.8万)的1.26%,超过98%的老年人实际通过居家社区方式就近养老。李红兵表示,这意味着就近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需求,同时也是在家养老的失能失智老年人获取长期照护养老服务的主要渠道。
李红兵透露,本市已扶持建设275个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累计建成运营192家。在社区层面,已建成运营755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020年规划建成1000个。不过,李红兵也看到了本市就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厘清的几个主要问题。“明确政府在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中的职责和任务,让政府职能实现准确归位、聚焦难点、持续发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还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政府职能定位不准。主要是在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政府忽略了养老服务的公益属性,过多依赖市场单打独斗。李红兵认为本市养老服务公共资源投入还不足。一方面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养老财政资金投入总体有限,而社会资本投入远远大于财政资金投入,如建设一张养老床位,约需经费20万至30万元(不含土地成本);建设1个数千平方米的养老照料中心,政府最高支持450万元,社会资本需要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再如,每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政府平均支持30万元用于装修改造,但社会资本先期全口径投入需要60万至百余万元。
“另一方面,土地供应缺口较大。本市自2013年起将养老设施用地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但由于供应地块不是以老人就近养老需求为中心,供应地块分布不均,特别是人口相对密集的城区供地较少,难以满足就近养老服务需求。”
对于存在的问题,李红兵建议,要分类界定养老服务的属性定位,以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为前提,分类界定养老服务对象,该由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明确政府在提供基本养老服务这一公益打底方面的主导作用;该由社会化方式保障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其次要创新就近养老服务土地保障方式。李红兵说,土地是制约大城市养老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和瓶颈。比如,依据规划提供基本养老服务设施的,可以采取无偿划拨土地方式,建设永久性就近养老服务设施;用于提供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设施的,探索实行低土地成本供地;对于非就近养老服务设施,通过市场供地方式予以解决等。
免责声明:
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