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为什么感人?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无问西东》为什么感人?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文/贺劭清
电影《无问西东》中,那个时代的一幅幅画面、青年们一颗颗赤诚的心,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劳工用石磙子压飞机跑道 成都档案馆供图事实上,这不是导演对电影场景艺术性的加工,而是一段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成都市档案馆内的文献资料,记录下了那段时光。看后才发现,原来历史上还有这样一段前人用血汗写下的记忆,等待每个中国人去抚摸,去铭记....。。
二战时,中国人创造的一场“奇迹”
1943年,那个被战争撕扯粉碎的时代,无数人用牺牲和血汗寻求和平的方向。
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曾致电中国国民政府,希望中方能在半年时间内在成都附近完成数个轰炸机机场的建设,以便美国陆军航空队对日本本土进行打击。
在此之前,日本已对中国重庆、成都等地进行了多次毫无人性的轰炸。手无寸铁的百姓、校园里读书的孩童、医院中等待救治的病人、教堂里祈祷的修女都成为了轰炸目标。
新津妇女用手锤击碎石块,用以铺设B-29跑道 成都市档案馆供图那时的中国千疮百孔,青壮年都在前线参军,不多的粮食也要优先供应前方。然而这些困难,都没有成为中国人民修建机场的阻碍。
青年不在,老人、妇女、孩子一起上;缺乏交通工具,大家靠双腿步行到修建工地;没有工具,务农的锄头,铁锹就是他们的“武器”;政府没能力提供足够的食物,大家就自带口粮....。。
童工参加了修建新津机场的行列 成都市档案馆供图为了供轰炸机起飞,跑道厚度须达到1米,用来压路的“石磙子”最重达16吨。这些巨型“石磙子”全靠人力拉动,这也有了电影中的那一幕。
当年用于修建机场的“石滚子”。张浪 摄就这样,几公里的跑道上,人就像一大群蚂蚁,日夜不停地建设。不少学生膝盖跪破、发炎流脓,还晒脱了一层皮。但面对足以亡国的危难,他们没有一句怨言。
如今的新津机场。张浪 摄不分昼夜,毫无停歇,仅仅5月,新津机场建成了。
这座二战时期亚洲最大的轰炸机场直到现在,都被称为一个奇迹,一个二战的奇迹,也是属于中国的奇迹。
成都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政府承诺给劳工们伙食费的“欠条”,可他们直到抗战胜利,也没有领到。
1941年修建新津机场民工黄裕厚自带伙食款法币7元6角的垫支收据 成都市档案馆供图新津机场修建后,日本飞机再也不敢轻易进入重庆、成都进行轰炸,而从新津机场起飞的美国轰炸机则成功进入日本本土反击,让侵略者为此次战争付出了沉重代价。
新津机场 成都市档案馆供图
没有中国普通百姓用“血肉”创造的奇迹,就没有美国空军反攻的胜利。为了纪念这段历史,美国陈纳德航空军事博物馆的醒目处长期悬挂着新津机场的修建照片。
一个月前,日本法院承认了重庆大轰炸的历史事实,但是驳回了受害者要求日本政府谢罪赔偿的正义请求。无论赔偿与否,这段历史我们不会忘却。
后方无战事,亦有英雄魂
无论是电影,还是新津机场,都只是岁月之书被掀起的一角。当无数英勇战士身怀理想与担当奔赴前线的同时,“大后方”的人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历史印证战争的残酷和中华人民的不屈。
新津机场 成都市档案馆供图为了唤醒更多同胞,无论是社会名流、商界大亨,还是学生老师、厨师车夫,都毅然加入到抗战宣讲的行列。
成都一所中学里,有四位女教师听到七七事变发生,毅然剪去长发,请求赴战场杀敌。
不少小学生写下数封《劝民众当兵》文章,走上街头宣读,呼吁“同胞们快觉醒,不要在后方苟且偷生!”
小学生作文《劝民众当兵》 成都档案馆供图当时生活物资限量供应,可几千万挣扎在饥寒线上四川普通百姓,都紧衣缩食,愿意拿一切支援抗战。甚至有370名服刑人员自愿绝食一天,省下320元支援前线战士。
监狱300余服刑人员绝食一日省钱奉献政府慰劳抗战军人 成都市档案馆供图四川各界还发布了多项例行节约条例、倡议书。
“请于十二万分必要的时候才坐车”、“留一滴汽油可以多杀几个日本强盗”、“前方将士无一饱,后方岂能一食万钱”....。。
十四年抗战期间,四川为全国贡献300余万兵员、300余万劳工、三分之一的粮赋,成为了支撑全国人民抗战的“大后方”。
呼吁从军 成都档案馆供图无问西东,无问我名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艰苦卓绝的年代,充满理想的中国少年们发出这样的怒吼。
和电影男主角一样,这些热血天真的赤子,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弃笔从戎,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抗战壮歌。
1944年肩扛中正式步枪的中国士兵在守卫新津十四航空联队机场。成都市档案馆供图“奔赴一场劫难,却像奔赴一场盛宴”。
无问西东,无问我名,无畏亦无惧。
七十年前,金陵大学西迁自成都时,包括杨恩荣在内的36名热血男儿投笔从戎,被称为“金陵36勇士”。
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
七十年后,杨恩荣再次回到他与同学参军地成都华西坝,当年的36名热血男儿只剩下他一人在世。
四川普通抗战老兵。张浪 摄提及和他一同参军的同学,这位九旬老人扶着木桌缓缓起身,努力挺直腰背,颤巍巍地向远方敬礼致意。
“不少和我一同远征印度的同学最终埋骨他乡,我想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事迹。”
因为拦截日本轰炸机轰炸成都的经历,刘邦荣成为了四川抗战老兵中的“名人”。在这里,每月一次的抗战老兵聚会已坚持了十余年。
谈及击落三架日机的往事,刘邦荣摇手笑道,说他不觉得这段经历很骄傲,自己只是做了一个中国男儿该做的事。
四川普通抗战老兵。张浪 摄如今,仍能参加聚会的老兵只剩下二三十人,在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前,老兵刘邦荣也因病去世。
每一次聚会上,老兵们总会含泪高唱《大刀进行曲》,缅怀抗战中牺牲的战友。
歌声中,这群老人们昂首挺胸,神情专注,昔日风采依稀可见。
无论是今已年迈,还是埋骨他乡
我们怎能忘了他们?
我们永远不会忘
免责声明:
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上 :已经没有了
- 下 :土耳其一驻扎叙反对派军营遭火箭弹袭击 14人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