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新旧动能转换激活“创新基因”释放“磁场效应”
中新网株洲12月27日电 题:湖南株洲新旧动能转换激活“创新基因”释放“磁场效应”
作者 刘曼
喧嚣了60多年后,湖南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高高耸立的烟囱、鳞次栉比机械轰鸣的化工厂房,终成历史。
随着三一能源装备、绿地滨江科创园、恒和工贸总部等重大项目的进场和快速建设,一座生态科技新城将拔地而起。
“预计明年3月结构封顶,7月正式投产。”三一株洲公司石油装备项目工程经理陈荣介绍,首期厂房约8.4万平方米,主要生产石油装备机械,年产值将达100亿元。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刘曼 摄
清水塘是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的工业基地,15.1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聚集了261家企业,多以冶炼、化工为主,高峰时期年产值300多亿元,累计上缴利税近500亿元。但“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让株洲成为“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
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株洲自2014年起,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了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截至2018年底,区域内261家企业全部关停退出。与此同时,水泥、钢铁、煤矿、烟花爆竹等过剩老旧产能大规模关停退出。2013年以来,株洲关停了1300多家污染落后企业。
“大搬迁不是污染转移,而是转型升级迎来新发展。”清水塘搬迁改造指挥部综合管理组组长刘吉勇举例说,如湖南昊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搬至株洲攸县高新区后,投资7000多万元用于环保设施建设,园区投资1.5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和集中供热项目,设备、技术、产品全面升级。
老旧产能退出后,如何承接和补位由此产生的空档?GDP暂时下滑,如何逆势而上实现突围?
株洲麦格米特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工人进行电子元件表面贴装。 刘曼 摄
株洲这座“火车拖来的城市”,随即强化自身“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三大动力优势,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构建由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优势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等构成的“3+5+2”现代产业体系。
世界首列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投入运行、全球首条智轨营运线正式运行、中车株机建成全球首个轨道交通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国内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唯一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落户……株洲以产业链思维抓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目前已集聚300多家轨道交通产业企业,形成了全球相对最完备的集轨道交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营运维保、物流配套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目前,株洲已是全球首个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如今,这里生产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70%的“大脑”“心脏”“神经”,轨道交通产品出口全球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流动的国家名片;同时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动力衍生产业,激活整个产业生态。
在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湖南世鑫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某款碳陶制动盘已实现量产,并应用到时速350公里高铁动车组上。相比传统材料,碳陶复合材料具有质量轻、韧性好、耐高温、不易磨损等优点。该公司副总经理李鹏涛说,依托动力谷,企业发展也助力轨道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走进位于株洲市高新区的麦格米特株洲基地生产车间,可见多条生产线同时运行,工人有条不紊地完成电子元件表面贴装。“正两班倒全力赶订单,车间采用的都是智能化设备,日产能达到5万片。”株洲麦格米特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胡恒亮介绍,公司拥有智能卫浴电控系统、变频空调转换器、新能源汽车电源等多种产品生产线,且产品都是依托电力电子及相关控制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今年产值预计35亿元左右。
今年上半年,株洲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016.3亿元,增长8.4%;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17.2亿元,增长8.2%,增幅排名湖南第一。株洲这个老工业城市正从转型升级的强烈阵痛中崭获“新生”。(完)
免责声明:
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删除.